7元吊龙,30秒出餐,生烫牛肉米线是会演的

的确,生烫牛肉米线是网红美食,是「表演现制」。但在这里,「网红」和「表演」都没有贬义,它只是寻找到了一个平衡点,让商家有钱赚,让消费者获得感更强,让做生意的双方更有尊严。

生烫牛肉米线的核心人设,是「表演现制」。在这个批量化生产的工业时代,靠着精湛的演技,击中大众预制菜以及食品工业化的普遍焦虑。

我觉得我要被生烫牛肉米线包围了。

随便出门逛逛,500米范围之内,就有3家生烫牛肉米线,过不了几天,又能新开2家。

这几家牛肉米线长得也都差不太多,装修充满了街头风格的随意感,墙上挂着手写的菜单和标语。菜品也差不多,就是肉酱米线、酸汤米线或者菌菇米线几款。

生烫牛肉米线的精髓,不在米线,而在你可以花六七块钱,加一份鲜切吊龙,现场用热汤烫熟,主打一个新鲜现做,所见即所得。

那么问题来了。生烫牛肉确实挺有特色,但在泱泱中华碳水大国,光是米粉,吃法不下几百种。为什么偏偏是生烫牛肉米线馆开得到处都是呢?

这期内容,我想从网红餐饮方法论的视角,聊聊生烫牛肉米线的走红之路。

01

照惯例先放结论。

生烫牛肉米线这种食物,看上去是一种传统美食,但仔细分析一下,它其实是依据现代网红餐饮方法论,精心打磨出来的产品。

从门店到食物,都是这款产品的一部分。

而它的核心人设,则是「表演现制」。在这个批量化生产的工业时代,靠着精湛的演技,击中大众预制菜以及食品工业化的普遍焦虑。

大众越是把科技与狠活挂在嘴边,生烫牛肉米线就越是有市场基础。

大家想想,什么样的食物最新鲜,什么样的美食最地道?

在大众的观念里,必然是来自农村田园的食物。像我这种典型中国人,一到年龄,就自动触发对「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」的浪漫想象。

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餐饮,这么喜欢蹭云贵的IP,开个bistro,名字里总逃不掉云、贵、山、野这四个字。

生烫牛肉米线也一样。看看菜单就知道:

傣家春卷、高原土豆、老昆明肉酱、滇西金耳菌、石屏嫩豆腐、大理树皮菌、以及玫瑰花园冰豆花,边境手标酸奶。

这些特色的名字,充满了区别于工业社会的田园风情,塑造了一种不同于喧嚣城市生活的文化氛围。

另外,一家生烫牛肉米线餐厅,除了常见的香菜、葱花、蒜泥、花生碎,小料台也一定会给你配置极 具云贵特色的薄荷、豌豆尖、折耳根,要的就是西南风情。

除去菜单,店里的装修也必须突出一个古朴和田园。

贴在墙上的菜单,是用毛笔写在泛黄的草纸或者纸板上的,店里的装修是要保留水泥裸墙和砖块的,桌椅要有原木纹路的,装饰品要编织或者扎染风格的,店员的服装要民族风格的,总之,既要原生态,也要烟火气。

如果你去的多了,还会发现,这种店铺的名字,也往往使用一种「ABB」的模式。就我自己见过的,就包括赵阗阗(tián)、秦笙笙,如果我要开一家生烫牛肉就得叫馆长长,听起来还有点恶心心。

最离谱的是还有叫乔杉杉、于谦谦的,我寻思这不该是洗浴中心和烫头店吗?

总之,生烫牛肉米线的网红方法论,就是使用手工时代的符号,使用田园和远方的意象,来塑造工业化,量产化的食品。

02

而要把平平无奇的牛肉米线,送上网红美食的神坛,还需要画龙点睛的一笔。

而这一笔,就是生烫。

作为一个武汉人,生烫牛肉我也算很熟悉了,每次回家基本都要来一碗生烫牛肉粉。

这种技法本身,应该是来源于广东和福建沿海一带,像是潮汕牛肉粿条中就很常见。

但在生烫牛肉米线这里,生烫多了一层表演的意味。

师傅把切得薄薄的牛肉片放在大漏勺里,在一大锅沸腾的高汤里晃动几秒,深红色的生肉迅速转成粉白色,和绿色的菜叶,纯白的米线放在一碗里,再浇上一勺清亮的牛大骨汤,整个流程一气呵成,无比顺畅。

如果你打开短视频网站,还会发现一种神奇的网红玩法。

店员会把所有的牛肉、蔬菜、米线放在碗里,将滚烫的高汤,绕着圈浇进碗里,还会告诉你,浇五圈,牛肉烫不熟不要钱。

这个过程,才是生烫牛肉作为网红餐饮的精髓。

这背后,是如今餐饮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大趋势,总结四个字就是「现制表演」。

如今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材的新鲜,越来越反对预制。

去年,红餐网做了个大众点评的数据统计,发现在上海,「不是预制菜的饭店」的搜索结果高达9万个,而在北京超过了10万个。可见消费者苦预制菜久矣。

既然消费者有需求,就会倒逼餐饮商家想方设法告诉你,我这个是新鲜现做的,甚至要把做的过程摆到消费者面前。

结果就是,在餐饮行业,明档可视化变得越来越重要。档口里的厨师和顾客之间只隔着一层玻璃,原料的存储,食材的处理,烹饪的过程,一切都在消费者眼皮底下发生。

某种程度,这就是一种表演。

消费者真的关心厨师是怎么做饭的吗?顾客能分清厨房的动线分区是否科学吗?食客能一眼看出食材是不是新鲜吗?

不可能。

顾客要的就是一个感觉,因为我看到了,所以我相信你食材过关,相信你现做现吃,相信你没有用料理包,满足的是一个情绪价值。

大家想想,这几年最火的几个品牌和品类。

一个是袁记云饺,阿姨坐在透明屋子里给你现场包馄饨。

一个是费大厨代表的湘菜小炒、川味小炒、江西小炒,都讲究猛火快炒,菜码要热乎,厨房里要火光四射。

这些都属于「现制表演」,它不是弄虚作假,东西也的确是现做的,但它的高明之处在于,它打着反预制菜的旗号,但它并不反对餐饮工业化,连锁化和标准化。相反,它完全是站在餐饮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上在反预制菜的。

03

还是拿生烫牛肉米线来举例。

想想看,这东西说穿了,也就是一种快餐。

快餐的竞争力是什么?

以前,快餐追求的是量大、管饱、便宜,是让普通打工人能快速获取足够的能量投入下一阶段的工作。

但如今,快餐也需要大量采用「现制表演」了,意味着现在的消费者,已经不满足于便宜吃饱了,哪怕简单的一餐,我也必须吃厨师一碗一碗现做出来的,而不是流水线上没有灵魂的产物。

这就是一种价值感。

美国著名品牌文化学者道格拉斯·霍尔特(Douglas B. Holt)的著作《文化战略》中提到:

品牌可以通过采用文化符号和叙事,利用社会中的重大文化矛盾产生共鸣,从而与顾客建立深刻的情感连接。品牌需识别消费者面临的集体焦虑或渴望,借助异域风情、道德叙事或个性化体验等符号,打造一种超越产品本身的文化意义。

在这方面,星巴克算是个中翘楚。早在80年代,就通过精致的门店装修,欧式的门店设计和产品命名,为产品打造出「精品感」和「手工感」,和塑料感十足的其他品牌划清了界限,尽管它的咖啡豆是全球统一生产的,咖啡机也都是自动机器,每一杯饮料,都是工业化的味道,但给你的感觉,它是反预制的,是独 一 无 二的。

星巴克能成功,表演「意式咖啡」功不可没。

如今生烫牛肉米线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。

它的小料和米粉,都是通过供应链来配送的标准化产品,都来自中央厨房。

如果我们量化来看,生烫牛肉米线的工业化程度甚至比传统的快餐还高,在这种就餐流程中,牛肉烫好只需要几秒钟,米线烫好需要几十秒,而单个客人从点餐到上菜,可能在两三分钟之内就能完成。这个速度,不仅仅没有任何手工匠人的工艺耗时,反而比麦当劳、肯德基,以及沙县和兰拉都快不少。

根据分析,一些热门的生烫门店,在午餐高峰时期,2小时内可以卖出200碗,这个速度无论从单店坪效,还是从单桌翻台率的角度,都远超行业平均速度。

同理,费大厨的辣椒炒肉,袁记云饺的饺子馅儿,难道都是门店一点一点从生鲜状态做出来的吗?当然不是,它们也都是中央厨房的产物。

它的现制,更多是通过表演,给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。于是才把门店设计成最容易让消费者看到,把菜品设计成最让消费者放心的形态。

而它的内核,依然是餐饮的工业化和标准化。

而生烫牛肉米线的爆发,只是意味着「现制表演」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。

它选择生烫这种极度短平快的烹饪方式,因此更适合短视频平台传播。

它选择牛肉这种自带高端属性的食材,20多块钱让你吃上吊龙,给你更强的价值感。

它借助近年来不断降低的牛肉价格,强化供应链,让商家有更多的利润,更大的生存几率。

的确,生烫牛肉米线是网红美食,是「表演现制」。但在这里,「网红」和「表演」都没有贬义,它只是寻找到了一个平衡点,让商家有钱赚,让消费者获得感更强,让做生意的双方更有尊严。

如果说生烫牛肉米线,是商家的套路,那么这种套路不妨可以多来一点。

本文来自作者:IC实验室,不代表爱氧气立场,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本网站属于非赢利性网站,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,请联系(iyangqi@qq.com)爱氧气处理。

(4)
上一篇 2天前
下一篇 2天前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