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斯克最新洞察:Neuralink 长远目标是人机共生,未来社会将是“人+机器”的智能混合体,AI 将会直接读取你的神经信号

马斯克最新访谈放出“核弹级”预测:Neuralink终极目标是让人脑直连AI,打造“人+机器”的智能混合体;下一代Optimus年产10亿台、星舰成本低于加油、记忆可上传永生。未来已来,你准备好交出神经接口了吗?

马斯克最新洞察:Neuralink 长远目标是人机共生,未来社会将是“人+机器”的智能混合体,AI 将会直接读取你的神经信号

近日,在由硅谷特斯拉车主发起、始于 2021 年的粉丝盛会 Xtakeover 活动中,马斯克通过直播连线形式接受了长达一小时的深度访谈。

对话围绕“星舰”研发挑战、火星殖民构想、人形机器人 Optimus 的量产路径、Neuralink 的脑机接口进展、AI 与人类共生愿景等多个方向展开。

马斯克详述了各项技术落地的具体进展,也回应了人类在 AI 时代的角色焦虑,并坦言自己“最大的能力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只是进度慢一点的事”。大厂下场、模型未稳,AI 创业者如何找到可验证的市场机会?

马斯克的“1%”理论

马斯克表示,星舰是目前地球上推力最大的火箭系统,其现阶段推力是传统轨道火箭的 2.5 倍,未来版本的推力将达到“土星五号”的 3 倍,同时具备史上最大飞行物的两倍重量。其最大目标是在规模最大、性能最强的基础上,实现完全且快速的可重复使用。

马斯克形容这一项目为“千兆级难度”,连 SpaceX 内部一开始都觉得这事不太可能。最大挑战在于打造轨道级、热防护系统可重复使用的整体解决方案。

此前即便是航天飞机,也在每次飞行后需要更换大量隔热瓦,而“星舰”必须实现每次发射与返回都无需重修,这需要材料科学、结构设计与制造流程全链条的突破。

除了硬件挑战,还要攻克“着陆并回收”的系统工程难题。例如用金属“筷子”从空中接住返回的箭体,不再依赖着陆腿和缓冲系统;以及让上级飞船也能完整着陆、快速复用。最终的目标是让将 100 吨甚至更多载荷送入轨道的成本,低于传统火箭运送半吨的成本。

核心逻辑在于复用带来的成本结构逆转。传统火箭每发一次都要重造,而星舰只需补充推进剂(80% 为液氧),即具备和加油一样的成本效率。

再往后,关键技术节点在于“在轨加注”,即将两艘星舰对接,将推进剂从一艘转移至另一艘,为深空飞行做准备。这项技术看似“不是难事”,但真正做起来极其复杂。

谈及为何要这么做,马斯克给出了他的“1%”理论 —— 99% 的精力应关注地球事务,但 1% 的努力应该用来推进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。这是对“防御性生存策略”的响应,也是对生命意义的再确认 ——“ 意识之火不该只存在于一个星球,我们有能力延续它,就该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做到”。

Optimus 年产 10 亿台

过去在互联网时代,衡量产品价值的主导指标往往是用户活跃度、用户规模等流量维度,比如 MAU 和 DAU。吴畏指出,在生成式 AI 应用中,这套逻辑正在失效。全球前 100 款 AI 应用月活合计已达 38 亿,但真正进入收入前列的应用不到三成,说明用户规模与营收表现脱钩,单靠用户量已无法支撑商业模型。

谈及 Robotaxi 与自动驾驶进展时,马斯克明确表示,Cybercab 不会替代 Model 3 和 Y ,而是构成一套多车型适配的出行网络,这一系统既包括特斯拉自有车队,也允许用户拥有车辆并接入网络,形成类似 Uber 与 Airbnb 的组合模型。

Robotaxi 的潜在影响不仅在于出行方式的变革,更在于车辆总体需求结构可能发生根本性转变。虽然这一问题因涉及股价敏感被他规避,但由此延伸出的技术路径则在另一个项目中获得了更明确的回答 —— Optimus。

Optimus 是特斯拉目前投入最重的长期项目之一。马斯克指出,Optimus 第三代机型已完成设计,具备量产逻辑,但与第二代有全面重构。他认为现阶段不该扩量旧版本,而应直接切换至新版本,并在明年大幅提升产能。

如果量产顺利、控制成本,Optimus 可能成为“地球上最大规模的产品”。其应用场景包括医疗辅助、行动受限人士的日常照护、高风险重复性工作等;同时也面向家庭消费级市场 —— 就像每个人都想拥有自己的 C-3PO 或 R2-D2。“它的功能将远远超越这些电影角色。”

未来 Optimus 可年产 10 亿台,单价可能控制在 3 万美元级别,这意味着营收规模将进入 30 万亿美元区间 —— 是当今特斯拉估值的 20 – 30 倍。

马斯克表示,这一估值并非夸张,而是基于“全社会自动化的真实需要”和“共享制造平台的复用潜力”。

对比 Optimus 与自动驾驶系统的变革潜力,他给出的答案是:“Optimus 更具冲击力。”

增强智力+记忆备份

Neuralink 项目是马斯克“人机共生”战略的中枢系统,目前已有 8 位瘫痪患者接受植入,能用意念控制鼠标与电子设备。团队目标是到年底扩展至 20 位患者,并在明年推出“盲视植入”,即便失去双眼和视觉神经,也能恢复视觉。

Neuralink 的长远目标远不止医疗。马斯克提出两个未来方向:其一是“增强智力”—— 实现人类与 AI 的无缝信息交换,其二是“记忆备份与上传”—— 构建自我存储系统,甚至向机器人或克隆体转移自我。“这听起来很科幻,但我认为会成为现实。”

他特别强调 Neuralink 与 Grok 的协同潜力。未来,Grok 可直接读取 Neuralink 的神经信号,无需转换成语言,再转为语义。这种模式被他称为“概念传递”,即完整、未压缩的信息被一个人生成,另一个人接收;此外,语言是高度有损的传输方式,而大脑与大脑之间的意图对接会彻底改变这一点。

目前 Neuralink 已在猴子体内进行了超过三年的双系统测试,包括“盲视”与“心灵感应”模式。所有实验动物都受到高标准照料,“我们从动物的视角出发,思考什么是善待”,他说。现场工作人员的评价是“从未见过更好照护标准的实验设施”。

长期来看,马斯克希望 Neuralink 成为一种普惠的“通用神经 I/O”设备,能解决所有脑神经相关问题,包括癫痫、帕金森、运动神经受损等,“理论上,只要和大脑神经有关,就能解决。”

当话题转向 AI 与人类角色重构时,马斯克坦言,“AI 的发展速度是‘超音速海啸’,比任何以往的技术进化都快。”这既是动力,也是忧虑的根源。他认为,推动 AI 是不可阻挡的趋势,与其袖手旁观,不如主动参与,用“最大程度追求真相”的原则引导方向。

这也是 Grok 的基本逻辑 —— 一个嵌入式系统,能解析社交内容、广告语境、公共事件。比如,用户可以直接询问“这广告靠谱吗?”,如果系统反馈“不靠谱”,广告主可能会放弃投放。这种机制将使平台内容趋于可信,而非迎合。

当被问及超级 AI 与机器人崛起后人类还剩下什么价值时,他指出,“人类需要通过共生而非对抗找回存在感”。这包括骑车、开车等方式所带来的“人类增强”隐喻:虽然机器速度远超人类奔跑,但人依然选择奔跑、比赛,因为这关乎体验与意义。

他认为 Neuralink 便是人类进入共生时代的关键装置 —— 不仅增强表达与理解能力,更能将人类自身重新嵌入技术结构中,未来社会将不再是“人 VS 机器”,而是“人 + 机器”,形成一个智能混合体。AI 是新的劳动力形态 —— Kleiner Perkins 合伙人的结构性下注,关键不在于机器人像不像人……

本文来自作者:有新Newin,不代表爱氧气立场,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本网站属于非赢利性网站,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,请联系(iyangqi@qq.com)爱氧气处理。

(8)
上一篇 2天前
下一篇 2025年7月22日 下午3:39

相关推荐